——广升网
康德比较关注自我义务,他认为:自我义务是第一位的,是最重要的义务。
康德在《道德形而上学》中指出,对自我的义务不仅是道德大厦的基石,更是实现完善人性的首要前提。
也就是说,对自己负责,是做人的根本。
1.康德的“自律”和“他律”
1)“自律”与“自我负责”。
康德认为,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基于“自律”,即人作为理性存在者,自我立法、自我约束,而非受外在权威或情感驱使。
也就是说,你得做你自己的主人,管好你自己。确保你想说的、想做的,是你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说、想做的,而不是被人情世故什么的绑架或凭一时冲动。
比如,对一个人好。应该是我喜欢TA,我就想对TA好,而不是,TA看起来很需要我、TA看起来好可怜、没有我TA该怎么办啊、TA对我付出那么多我得补偿之类的。
展开剩余89%前者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,而后者明显是被外界强加给你的。虽然对于后者,你可能也会认为那是你的“自由选择”,因为你“本可以不那么做,但你选择那么做了。”
其实不是。
你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你自己的内心,而不是他人的内心。否则,你觉得正确的善举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。就像帮助小鸟提前出壳一样,你剥夺了他人成长的机会。
我曾经在一个挺大的公司看到老板的一帮子亲戚,在公司面临倒闭时候无助的样子——他们已经丧失了在外面自己打拼的能力。
康德在《道德形而上学奠基》中强调:“道德律令不是外在强加的,而是理性主体为自己设定的法则。”
因此,真正的道德是自己想明白该怎么做,然后自觉遵守,不是别人逼你或者图啥好处。
2) “过度道德化”与康德对“他律”的批判
康德反对“他律”,即道德行为受外在规范、情感或功利目的支配。“过度道德化”可能表现为完美主义或者自我剥削。
完美主义是指将道德义务绝对化,忽视人的有限性。比如,必须拿冠军,第二名完全没价值;或者,必须上名校,普通学校完全没价值。
自我剥削是以道德之名过度苛责自己,导致精神内耗。比如,我生病了也不能休息,否则就是懒惰。再比如,我父母那么辛苦,我为他们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。
康德虽强调道德义务的普遍性,但也在《实践理性批判》中承认“人是目的,而非手段”。若道德自律异化为自我压迫,反而违背了理性的初衷。
也就是说,别把道德搞成自己逼死自己的枷锁,对自己也得讲点人性。
比如,自己吃不上饭还硬捐钱,觉得“不捐就不是好人”。别忘了自己也是一个人,你不要虐待自己。
2. 自我道德的实践
1)自我是存在的基础。
道德行为的主体只能是“自我”。若个体不先确立自身为负责任的主体,便无法真正履行对他者的义务。比如,网贷欠一屁股债,还非要借钱给朋友装大方,结果两人一起破产。
正如上文所说,康德强调人必须将自己视为目的而非工具,这种自我尊重是道德行为的起点。
这不是自私,而是“先立住自己,再照亮别人”。连自己都负责不了的人,对别人的“好”往往藏着控制或补偿心理。就像医生戴好氧气面罩再救乘客,先确保自己呼吸,才能救更多人。
想要做到“立己照人”的目标广升网,也需要一些条件:
就像自己游泳都不会,看见人溺水直接跳下去救人,结果消防队来了得救你俩。
医生先苦读十年医术再治病,比赤脚乱扎针更能救命。
真正的利他像“练级打怪”——自己先攒够血条和装备,才能输出有效伤害。否则很容易造成混乱。
2)用自我发展建立道德权威。
发展自己的天赋,如理性、技能、共情力是履行外在义务的能力储备。如同工匠需先磨利工具,道德行动者需先锤炼自身。比如,撒谎成瘾的父亲要求子女诚实,这也太难为子女了。
而且,缺乏批判性思维者易被偏见左右,情感麻木者难以实践仁爱,而意志薄弱者无法坚守承诺。
比如,大妈听信谣言转发"救命偏方",结果耽误病人治疗;一时热血收养流浪动物,没几天就嫌麻烦抛弃。
唯有践行自我完善者才具备道德感召力,这正是儒家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”的逻辑内核。
真善良是"技术活",要持续升级三大装备:脑装备(理性判断)、心装备(共情能力)和手装备(执行毅力)。无论缺哪一样,都有把好事办成灾难现场的可能。
3)建立直面真实的利他行为。
诚实(拒绝自欺)是道德动机的净化器。康德指出,伪善会腐蚀道德根基——当人用“为他人好”掩饰私欲时,义务便沦为表演。唯有直面内心真实,利他行为才具道德价值。
所以,千万别拿“为你好”当遮羞布!帮人就真心帮,别一边做事一边心里打小算盘——装出来的善良比真自私还难受人。
这种伪善无处不在,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
一是道德表演,用表面利他掩饰内在空虚。比如,名人倡导零碳生活,却被粉丝发现频繁乘坐私人飞机旅行,其素食主义不过是摆拍。
二是怨恨性利他,因自我牺牲而产生道德绑架心理,付出后变债主。比如,母亲天天念叨孩子:“我为了你放弃了事业。"逼孩子考清华。
三是道德耗竭,当好人累到崩溃开始抱怨。比如,你以前是公司最拼的那个,主动加班、帮同事顶班,结果老板觉得“你能者多劳”,工资不加,升职没你,反而懒同事天天摸鱼还拿奖金。终于有一天,你摆烂了:“爱谁干谁干,我不干了!”
所以,真善良一定别把善行当遮羞布,即对内诚实;别把付出当高利贷,即拒绝绑架;别等油尽灯枯才喊停,要懂得及时回血。
3.本体论基础
康德认为,人作为理性存在者,其道德人格的完整性要求首先确立对自我的义务,其次自我赦免。
意思是,别拿自己当畜生使,该休息休息;也别拿自己当上帝用,允许犯错。先把自己当个人伺候明白了,才有资格当圣人。该努力时别偷懒,该原谅时别死磕——对自己都拧巴的人,对别人好也容易不真实!
1)自我义务
这种“自我义务"包括:发展自然禀赋、保持心灵诚实和维护身体完整。这些义务优先于对他人的义务,因为只有完整的主体才能成为道德实践的载体。
意思是,先把自己收拾利索。脑子够用、心里干净、身子没垮,才有本钱帮别人。具体如何做到,康德提供了如下答案:
(1)发展自然禀赋:动态的自我实现
指最大限度开发理性、创造力、体能等先天潜能。
在康德看来,浪费禀赋等于否定了人类特有的“人性禀赋”,将自己降格为动物性存在。
比如,高智商天才沉迷享乐荒废科研,本质是对人类知识进步的背弃。
所以,我们需要终身学习、技能精进、健康管理,将自身塑造为更高效的价值创造体。
也许你会说,如果这位天才不喜欢科研,而喜欢享乐呢?如果享乐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实现目标,那就是自我实现。但一般来说,这不太符合人性,如果一个人有巨大的能力而无法得到有效疏导的话,会很难受的,真正的快乐需要碾压困难后的成就感。
(2) 保持心灵诚实:不欺骗自己。
自欺是道德堕落的温床,如“我只是撒个小谎”演变为习惯性虚伪。唯有诚实自省才能实践康德“自律”原则——用理性为自我立法。
实践方法是:
定期复盘,审视行为是否与内心准则一致,也就是给道德称称重,避免不知不觉"缺斤短两"。
拒绝合理化恶行,如“大家都这样”。要把恶念掐死在“第一次",所有大恶都是小恶喂大的。
勇敢承认私欲与道德义务的冲突。意思是把心里的小算盘拿到台面上打,见光死的就不配支配你。承认私欲不可耻,可耻的是给私欲穿道德外衣:没钱买东西就说“我没钱买",别扯“极简生活";爱钱财就说“我想发财",别唱“高薪是为梦想";真正的道德勇气,是敢对着镜子说:“对,我就是又穷又贪又怂,但现在我要做个好人!"
就像健身要定期测体脂,道德也得常练常查,否则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。
(3)维护身体完整:道德存在的物质基础。
是指我们有义务避免非理性地损害或毁灭自己的身体(包括健康),不得自杀、自残或进行不必要的、严重危害健康的放纵行为。
关于这一点,康德本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康德生来个子矮小,体弱多病,身材有点畸形,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。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,他持之以恒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。通过这种努力,他能够在那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50多岁的年代里健康地活到79岁,只差两个多月不到80岁,并最终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由此可见,自我义务的履行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,一是约束,表现为对欲望本能的节制,如克服懒惰等;二是建设,体现为德性能力的培养,如发展同理心等。
这种张力关系最终导向"道德自律"的完成态,即自我立法与自我服从的统一。意思是,真正的成熟,是活成自己的“道德老板”——自己定的规矩,自己心甘情愿遵守,不甩锅、不双标、不精分。
2)自我赦免
对自己也别太苛刻——真正的道德成长是“知错-找病根-升级”的三步走。先学会原谅自己,才有底气原谅别人。
道德成长需要通过三个阶段实现自我赦免——
认知阶段:承认自身不完善性的客观存在。比如,拖延症患者,“我上个月确实懒,计划表全空白",而不是“都怪工作太忙"。
反思阶段:通过实践理性审视道德瑕疵的根源。比如,家暴父亲清醒后分析,“我复制了童年遭受的暴力模式",而不是“我就是脾气急了点"。
超越阶段:将缺陷转化为改进动力。比如,校园霸凌者长大后成立反霸凌热线赎罪。
那些整天骂别人“没道德"的键盘侠,往往对自己最纵容。真君子是,“我犯过错,所以更懂包容你。"
—小结—
康德这一理论颠覆了“自我关怀等于自私”的误解:健康自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,善待他人需先懂得善待自己。
真正的利他主义是“满溢”而非“掏空”:杯满则溢,人必先成就自身,避免“燃烧自己照亮他人”的悲剧,其善行才可持续且无怨。
意思是,道德不是自虐比赛!健康的大脑、干净的灵魂、耐造的皮囊,才是你帮人的“营业执照"。自己活得像个破筛子,还非要给别人挡雨,挡得住吗?
只有磨砺灵魂的透镜,才能折射道德之光;夯实自我地基,才能筑起人类责任的圣殿。这便是自我义务的永恒优先性!
插图来自法国画家阿尔弗雷德·西斯莱作品广升网。
发布于:上海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